《求是》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、国家主席、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《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》,文章强调要广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。调查研究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。不了解真实情况,拍脑袋做决定,是做不好工作的。
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,是连接基层的“直通车”。调查研究不能搞形式主义,不能搞浮光掠影、人到心不到的“蜻蜓点水”式调研,不能搞做指示多、虚心求教少的“钦差”式调研,不能搞调研自主性差、丧失主动权的“被调研”,不能搞到工作成绩突出的地方调研多、到情况复杂和矛盾突出的地方调研少的“嫌贫爱富”式调研,而是要拜人民为师、向人民学习,放下架子、扑下身子,接地气、通下情,牢记调研初心,注重调研实效。
不要兴师动众,要轻车从简。一些领导干部到基层调研“出发一车子、开会一屋子、发言念稿子”,提前打好招呼,迎调基层精心准备,定方案、发文件、电话通知,一级一级的安排,一层一层的做好准备,检查点位经过精挑细选。调研的时候,陪调人员前呼后拥,调研队伍浩浩荡荡到指定会场开会,听取基层事先准备的情况介绍,然后到早已准备好的点位进行参观考察,基本没有跟群众接触、交流。这种“彩排式”的调研,看到的都是可喜的成绩,基层实际的情况根本就看不到。到基层调研的初心就是要深入实际,既要身到,更要心到。要直奔基层、到车间码头,到田间地头,到市场社区,直插现场,自选时间、路线、地点、对象,不发通知、不打招呼,不听取汇报,不用陪同接待,少些繁文缛节,要心中有民、心中有责,带着对群众的感情、对职责使命的担当,扑下身子、沉到一线听真话、摸实情,与基层群众实打实、心贴心、面对面交流,了解群众的生活状况,清楚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,掌握一线材料。
不要挑肥拣瘦,要雨露均沾。领导干部到基层调研,了解基层情况,关心基层,这对基层原本是好事,然而,有些调研活动却存在“嫌贫爱富”“挑肥拣瘦”,喜欢到发展好、交通便利,特别是工作突出的地方调查研究,而对一些发展相对不好、问题比较集中、比较偏远的欠发达地区,却鲜有人去调研。比如某司法所在评为“全国先进司法所”后,前来学习、调研的人络绎不绝,令当地政府应接不暇,迎接调研耗费了当地司法所的大量精力,调研成为了当地的负担。下基层调研,就要去困难多的地方、问题多的地方,调研不是光看好的。看了困难多、问题多的地方,我们才能对症下药,才能真正帮群众解决问题,才能真正完成调研的使命。
不要走马观花,要匠心靶向。一些地方领导干部调研搞形式,走过场,“车子转一转,隔窗看一看”,“背手走一走、会场半日游”,只看“前庭”,不看“后院”,满足于听听、转转、看看,蜻蜓点水、浅尝辄止,身入而心不入。调查研究讲究的是效果,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。要以问题为导向,把情况摸清楚,把症结分析透,聚焦问题开展靶向调研。深入实际、深入矛盾、深入现场解决具体问题,带着问题走下去,抓住难点、热点、焦点问题,对一些重点问题,要狠下真功夫,沉到群众中去,用心倾听群众的心声,抓住群众最盼、最急、最忧、最怨的问题,掌握了解实际情况,深入思考,对准问题深刻剖析,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,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举措,真正的为人民解忧解困。
调查研究必须“眼睛向下”,俯下身子,立戒形式主义,坚持问题导向,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,扎扎实实纾民困、排民忧、解民难,用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,真正的取信于民。